华北石油报  
上一期    下一期

婆婆的黄桥烧饼

   期次:第8708期   作者:□王春梅   查看:70   

传闻,婆婆做的黄桥烧饼香飘十里,起早购买的人排成长队,甚至有的幼童一天吃不到便抓耳挠腮、哭闹不止。

黄桥烧饼产于江苏泰兴黄桥镇,源自于1940年10月那场著名的“黄桥决战”。

婆婆姓何,地道黄桥人。早先,何姓是黄桥的名门望族,自明代成化16年至万历35年的120多年间,何氏家族曾有过一门“四进士十举人”的辉煌。清朝道光年间出过一名岁贡,著述颇丰,其中的《韵史》八十卷现存于北京图书馆,里面还记载着与烧饼师傅切磋烧饼制作的工艺。

作为家族分支后裔的婆婆,虽然由于家境贫寒,帮着父母拉扯三个弟弟妹妹长大,不饿不冷已是最好的条件,但骨子里却有着对美食敏锐的掌控天赋。寻常粥饭,婆婆都能严控火候,细之慎之,加入大小适宜的各种菜丁,不仅营养全面,而且软糯劲道、米香浓郁,温暖了一家人每一个平凡晨昏。

逢年过节,婆婆会带着弟弟妹妹,帮着父母和面、碾芝麻,敲碎松子仁、核桃仁等坚果,做饼坯,到村里的专用炉前排队烤制。

岁月更替,四时流转,七八十岁的舅舅、小姨们围坐炉台,回忆起那些温暖而细碎的时刻,柔柔绵绵的味道扑面而来:“一年到头难得见些油星。烧饼要起酥,需要不少的猪油、花生油。一经出炉,香气四溢,使劲嗅一嗅,从内到外都神清气爽,感觉幸福极了……”

婆婆以优异成绩考入黄桥中学。婆婆深知父母的不易,常常用一天两餐三个馒头和能够给予更多饱腹感的红薯干、干野菜支撑温饱完成学业。班主任知晓后,心疼她的勤勉早慧,一有机会就让她帮忙打扫办公室、批阅低年级试卷,熬过饭点便将她带回家吃饭或送她自家做的黄桥烧饼充饥,美其名曰“劳动报酬”。那时的黄桥烧饼已从一般的“擦酥饼”“麻饼”等大路品种发展到桔饼、桂花等不同馅料的精美品种。每每拿到烧饼,十三四岁的婆婆就以最快的速度赶十余公里路程送回家中,看着弟弟妹妹小心翼翼掰开烧饼,分别送到父母和自己的嘴里,再万分珍惜地将剩余的部分慢慢咀嚼。那种对食物的虔诚和享受的样子,让婆婆的心瞬间充满了感激、自豪和骄傲,还混杂着酸涩胀痛。那一块块小小的烧饼给予婆婆的不仅仅是少女时代的尊严和体面,更是一份征战未来的勇气以及对生活全然的热情,同时也成就了一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师生情。前天,婆婆在电话里还提出打算今年再回老家看看老师,她想亲手给老师做一次黄桥烧饼……后来,婆婆在甘肃玉门油田的学校从民办教师做到教导主任,直到1976年石油单位派遣人员到华北油田参加会战,婆婆便跟随公公迁至任丘。然而,一个家的重建、两个幼龄稚儿、老家的双方老人以及需要帮扶的弟弟妹妹,仅靠公公一个人的工资难以支撑。经过一番思量之后,婆婆终下决心,几经筹措,张罗了一个黄桥烧饼铺子。

在家人欢快的记忆、怀念的言语以及婆婆不经意的回顾中,那段艰辛的岁月缓缓展开:每天凌晨两三点,婆婆就开始和面、打馅、制饼坯,每一个环节都循规遵道。从和面时的温度、酵母发面时长预判、揣酵力度匀度,调节烧饼入口时的麦香、口感,直到有了酵香和馅香的圆润饼坯。待到人声乍现,便开始将饼坯一层层放入炉中。因为烧饼必须现做、趁热吃才好吃,否则,那种特有的香、酥、脆便会大打折扣。随着旭日初升,排队的人越发多起来,婆婆在炉灶旁忙得脚不沾地,直到色呈蟹壳红的烧饼出炉,三五个小朋友便眼巴巴地围上前,善良的婆婆拿起烧饼递过去,有时还不要钱,婆婆笑着说不值两个钱,凑个乐呵……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,四溢的麦香、肉香、油香、葱香都会温柔地唤起每一个睡眼迷离的清晨,也成为油城社区周边人家早餐上的标配。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,一碗蛋汤或米粥,加上两个或咸或甜的黄桥烧饼,便足够称得上是一份有仪式感的早餐。

现在的黄桥烧饼日臻完美,前年的江苏之行让我尝遍了肉松、火腿、虾米等馅心的烧饼,虽然吃得连连点赞,却总感觉缺了点什么,就连爱人都说:“咋吃也吃不出以前妈妈的味道,还是以前的土炉子烤出来的味道更好一些……”

美食的味道恰如人生的精髓,都是一场静心的修炼,冷暖自知,苦乐在心……是啊,土炉烧饼除了芝麻香、酥香、馅香,还多了一种人生经历和烟火香气,一如婆婆藏在骨子里跟随世事变幻而练就的精致——她用瘦弱的肩膀坚定地挑起家庭一半的重担;在兼任教师生涯中怀着感恩的心回馈给更多学生友善和坚强;在家徒四壁、挣扎温饱时给稚子缝制时兴的书包、烫熨笔挺的衣裤;在烟火求生中不断追求精湛的烹饪技艺,数十年如一日温暖熨帖家人身心;在两鬓斑白的八十三岁穿着讲究、精神抖擞、腰板笔直地和我们逛街扫货;每天耐心、细心地照顾九十岁公公的三餐起居……黄桥烧饼伴着婆婆历经了兵荒马乱的成长和苦寒炙热的考验,风雪怎样、劫难几何,依然练就从容豁达、低调富足的味道和灵魂,青山未老,特色依旧。

华北石油报社 版权所有 

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,图文与本公司无关

京ICP备12019430号-7

本期已有9246次访问,全刊已有11814291次访问